現代獵頭到迄今的發展史是一部分裂史,這是由這個行業所自帶的基因決定的。從大公司分裂出更多小公司,小公司做起來再分裂;從老公司分裂出很多新公司,新公司做了一段時間又再分裂。另外一個佐證就是營業額,以前有前輩說全球最頂尖的25家獵頭公司最終占了全球獵頭總營收的多少?15%左右而已。雖然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么來的,但是客觀來說大致上與這個行業的特點相符。在今天獨角獸公司橫行的商業時代,很難想象吧。但是,事實卻勝于雄辯,就算是20年來現在在國內做到最大的獵頭公司,一年下來的營業額也不過億。這跟很多行業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,尤其是地產行業,深圳一個樓盤下來銷售額輕松過30億是司空見慣的事。但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特點之一:生存容易,做大難。
?
25年來,這個行業也不是大魚吃小魚,而是快魚吃慢魚。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,這句話用在獵頭行業再恰當不過。并且時至今日,我個人認為“快,準,狠”仍然是不二的法則。這里的快是指推薦候選人的速度要快,準當然就是候選人的定位及匹配度也要精準。至于這個狠字,倒不是說要對客戶或者是候選人有多狠,而是對自己夠“狠”。要狠下心來沉浸在客戶的單子里,加班加點勤面試,這樣推薦速度才能提上去。
?
在早期,不少外資的獵頭公司(洋槍)剛進入國內市場的時候躊躇滿志,后來卻發現在同個Case的同等競爭條件下,推薦速度屢屢比本土獵頭公司(土炮)要慢,經常給一頓胖揍。主要原因固然有先天的市場資源積累因素。但另外一點就是他們用國外的節奏來操作國內的case,這肯定是行不通的,因為中國市場的競爭,很多行業都是把交期, 空間與成本壓縮到極限.
?
所以獵頭雖然是舶來品,但洋槍未必干得過土炮,是這個行業在中國市場的又一特色。事實上也可以把未必兩個字去掉,因為真實的情況確實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如果是在同個case里的平等條件下去競賽,洋槍大部分時候就是干不過土炮。當然他們后來進行了一些人員架構重組,隨著更多本土獵手的加入加上市場的推進,2001年以后,很多外資公司在華的市場份額開始節節攀升。
?
洋槍有一大先天優勢是土炮至今也無法比擬的,那就是先天從國外帶來的客戶資源。他們手頭上有些職位是從國外總部直接拿過來的,這是真正的高端職位,真正的頭。而本土很多公司,我們經常自嘲說:我們獵的不是頭(傳統高端人才諸如各類CXO,總經理,VP,運營總監,廠長等),是“脖子,手腳或者腰”(中層管理人員,工程師或者專員等專業人才等)。這比喻聽起來有些嚇人,但確是頗為形象。所以在早些年,如何去判斷一個人在職場中的層級?其中一條,就是如果整天接到的是Korn Ferry或者Heidrick & Struggles的電話,那么這個候選人的級別肯定不會很低,至少是高級經理或者Director的level。而假如經常接到的是來自本土獵頭公司的電話,那大體上可能是經理,主管或者高級工程師。當然,這種情況隨著市場的發展也在發生變化。因為在我從業的時候,也已經時不時跟Korn Ferry等在交手了。這說明為了生存跟擴大市場份額,他們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,高層職位的數量畢竟有限,走到深海里打一場亂戰,是檢驗能否在市場里站住腳跟的唯一標注。
?
最后,這個行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:就是生意跟著人走。很多時候,客戶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合作的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,只是記住了一直幫他們做招聘的獵頭顧問。不問你從哪里去,將去何方,反正你一直幫我們招人,我們就跟著你。很多公司開內部會議,說到招聘,不是說我們找XX公司,而是說我們就交給某某某就好了。另外,也不是公司大名氣大就一定好,因為在大公司的眾多的委托里,你的委托的priority可能會被放在后面,從而耽誤了招聘的時機,增加了時間及財務成本。所以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優勢,小公司有小公司的聚焦,保持專業專注,遵從職業操守,就在市場中有立足之地。
?
這就是獵頭的分裂。我早年剛從業的時候,發現很多獵頭公司自身的人員流動性也很大,然后我就去研究,去思考。有一段時間我覺得:嗯,這個公司存在這個問題,那個公司存在那個問題,都不是好公司。直到在兩三之后我才明白,有些問題確實也存在,但根本的原因還是行業的基因。所有以人力為本的咨詢服務業,由于不依賴其他過多的生產資料,當一個執證律師有了客戶來源,又能從頭到尾去跟進處理一個案子的時候,會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。當一名會計師能獨立處理有關審計、會計、咨詢、稅務等相關業務的時候,他/她可以去開一家會計師事務所,當然在中國,人們或許更熟悉它的另外一個名字:財務代理記賬公司。同理,當一個獵頭可以獨立拓展客戶到完成委托,通關之后,他/她會去開自己的獵頭公司。這么多年來,獵頭在自身這個行業(跳出行業發展的以后會再講)里的發展只有兩條路:呆在其他的獵頭公司直至晉升成為合伙人,一旦在這條路上受阻,受委屈或者封閉,借一個同行的“妄言”,99%會出來自己干。
?
所以,注定分裂,百家爭雄。 一個客戶的委托,一張單子,一個headcount,只能有一個winner,一個委托里只有一個冠軍,剩下的全是最后一名。有時候看到有些單子的競爭已不能用激烈來形容,是慘烈。舉個例子,某快速崛起的地圖服務導航企業,經過幾輪融資,正處在大風口,不差錢,但是急缺人。HR這時候也不把控,覺得獵頭越多越好,于是上百家蜂擁而至,有些熱門的通用職位,比如說CTO,傭金高,人選似乎也多,所有人都趨之若鶩,結果可能是四五十家獵頭推薦了100多人,最終在競聘一個職位。100多人競聘一個職位,聽起來似乎也不多。當年像馬士基那種全球管理培訓生不是號稱萬里挑一?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,所有經獵頭推薦的候選人基本全是經過過濾篩選的,但凡稍微有點腦子的獵頭都不會說隨便推個人去給客戶找罵。所以不妨在100的基數上再乘以30到50倍,而市場上真有這么多CTO候選人??那是多少家獵頭掘地三尺加班加點挖掘來的。市場就是如此殘酷,最后只有一家獵頭能奪標,百家爭雄,而勝者,唯一。
?
這兩年,當有一些朋友咨詢我說有些所謂的“獵頭公司”(據我了解很多是成立不到幾年炒概念的,很多資深的老牌獵頭公司反而沒這么干)或者招聘機構說在新三板準備上市,前景說得是火箭升空爆發式增長,讓他們去投錢。這時候我總是眉頭一皺,如果僅僅只是招聘,就算你涵蓋了所有層次類別,從展會到普招校園招RPO(類似于企業招聘打包服務)加獵頭,沒有其他人力資源業務支線,用炒股人的話來說,這叫沒有題材。這種要是真上市了,新股出來的時候大家切勿盲目追捧,也不要指望會出現指數級的增長。沒有。有的話25年誕生一只獨角獸的時間也足夠了。阿里巴巴,FACEBOOK,滴滴,試問有哪個超過25年的?順豐也大概就是25年,這還是人家自己一直捂著。就算你能等25年,風投也等不了。所以行業本身是有制約性的。這個行業確有其價值,但它的價值不是體現在指數級增長。
?
有時候特別反感一些獵頭公司,招新人的時候把這個行業描繪得天花亂墜,蛋糕可以做得如何如何大,然后內部競爭氛圍又搞得如何如何緊張。說真的,有一天當人離開那個環境的時候,四個字:云淡風輕,都不是事。2015年我在參加一些同行線下活動的時候,有同行說中國目前獵頭行業的從業者有40萬,然后說前景很光明,將來(具體沒說什么時候)會到100萬,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這個行業里來。我心里當時就兩個字:我去。。。首先,同樣不知道這些數據從哪統計得來,就當它是真的,可是從業人數增加到100萬,從業人員翻了1.5倍?What?When?How?我覺得有些話不能信口開河。這個行業是有一些不良的泡沫存在的。正如去年圈子里有幾個前輩大佬發出的感慨,:“就是在2012到2015這短短的幾年間,獵頭行業亂象叢生,某些急功近利的者不講操守,不講原則,快把這個行業做壞了,期望在行業變革之后大浪淘沙,去蕪存菁。”
?
這兩年,獵頭的電話被有些電話軟件標示為“騷擾電話”的選項之一了。急功近利似的趕鴨子上架使得從業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,為搶奪及完成訂單所使出的一些手段有時竟讓人心生惡感。 悲哀,這個還沒被接通就被掛斷的電話,不僅是獵頭行業自身的悲哀,也是電話那頭候選人的悲哀。我一直覺得人從畢業走上社會,又或者孤身一人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城市,別人給你指指路是好,別人愿資助你錢財也固然是好,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,是別人愿意給你機會。當你推開一扇陌生的門,門后有個聲音說:“好吧,這個單子交給你試試”。當你接到一個電話,電話那頭給你帶來一個工作機會。。。七十年來,不論市場如何迭代。傳遞機會,鑄就事業與夢想,這是所有獵頭從業者的使命與榮耀。而對職場中人來說,職場路荊棘,只要獵頭存在著一天,但莫忘記, 與獵同行。
?
獵頭公司就是乾坤獵頭,咨詢熱線: 4006222973
簡歷在線投遞請登錄:www.sbcknfd.cn
高端交流群:310325624,高端交流,人才共享
更多獵頭資訊,請關注乾坤獵頭公司微信平臺:qiankunlt